韓國服飾企業從代工商到品牌商的品牌化轉型之路

提起韓國這幾年在時尚產業上的表現,從設計、製作、通路、海外銷售,以及時裝周的宣傳,都讓年輕世代勇於創立品牌,那老字號的服飾生產者是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佔領一席之地呢? 一起來看看韓國服裝代工巨頭Hansae與Sae-A Trading企業的謀變之路。

韓國一家服裝生產商  Hansae Co. 是一家經營超過30 年的企業,可能很多人的反應是沒聽說過。但事實上,每三位美國人就有一個穿的是這家公司生產的服裝。

Hansae Co.與  Sae-A Trading Co.  和  Youngone Corp.  等韓國公司一樣,是Zara、Abercrombie & Fitch、Nike、Patagonia等眾多歐美時尚品牌的代工企業。這三家韓國公司都是亞洲服裝製造業多年的巨頭,上世紀80年代在韓國生產鞋履和襯衫,後因本土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將工廠搬遷至中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。

來源/ fashionatingworld

在為其它品牌生產代工了三十年的服裝後,這些公司現在想打造自己的品牌。新加坡品牌顧問 Anna-Karin Birnik 表示:「這是個高度商品化的市場。多數工廠都不會滿足於代工。既然有生產能力,何不開發自有品牌,制定更高的價格。」

2016年第一季度起,美國零售連鎖庫存堆積導緻美國服裝進口持續下滑。這導致Hansae的經營利潤同比下滑43%至816億韓元;為Nike、Patagonia等品牌代工戶外服裝和運動服的 Youngone的經營利潤同比下滑8.8%至1794億韓元。

市場環境促使代工廠加快動作推動利潤率上漲。去年,Hansae收購旗下擁有TBJ、Andew、Buckaroo等休閒服裝品牌的韓國零售商MK Trend(現已改名Hansae MK Co.),將代工收入佔比從此前的90%及以上下調至80%。Hansae創始人Kim Dong-nyung 10月表示,自有品牌業務今年將為公司貢獻30%的經營利潤,這一比例還將繼續上漲。公司去年的銷售額為1.5萬億韓元。

韓國投資證券公司(Korea Investment & Securities Co.)分析師Na Eun-chae表示:“ 服裝代工廠有足夠的現金流。他們只要發展到一定規模,財務狀況就比較穩定,現金支出較少,這也有助於他們提高紅利或進行投資。顯然他們對投資更感興趣,擴張業務繼續增長。”

 

Sae-A Trading Co.創立於1986年,由私人持股,在越南、危地馬拉、海地等10個國家運營40多家工廠,去年的年銷售額為1.9萬億韓元。2007年,該公司收購了韓國女裝零售商In The F Co.,後者旗下品牌有:Joinus、Compagna等。Sae-A計劃明年推出高爾夫裝產品線。據彭博百萬富翁指數(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),公司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Kim Woong-ki的淨資產達7.2億美元。

韓國代工廠運營商同時還面臨著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工廠的競爭。據報導,為Gap、Nike、Under Armor等代工的台灣生廠商聚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(Makalot Industrial Co.)、儒鴻企業(Eclat Textile Co.)將為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的自有品牌生產服裝。申洲國際集團(Shenzhou International Group Holdings Ltd.)等中國大陸服裝生產巨頭也拓展了自有品牌業務。

不過,服裝生產企業打造自有品牌並非易事。大多數韓國公司旨在針對本土市場或海外小眾市場,以避免與國際大客戶形成衝突。另一更大的挑戰是需要配備相應的市場營銷和分銷能力,及準確預測流行趨勢。

 

自2009年以來,Sae-A Trading Co. 的自有品牌子公司就不曾盈利。去年,該公司全年虧損同比擴大63%至96億韓元,還被迫關閉了位於開城工業區的工廠。

服裝生產商發展自有品牌組合的意願將促成更多的收購交易。麥肯錫(McKinsey & Co)合夥人Benjamin Durand-Servoingt表示:「無論是專注本土,亦或是國際市場,代工廠還有很多知識盲區,包括不同市場的業務運營方法、針對不同消費者的零售和營銷方式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收購現有品牌。」

copyright@華麗志

Alice

瘋時尚媒體採編小組掌握流行趨勢,發現引領時尚生活概念與新科技,在圖文、影片中與讀者分享新生活態度中找滿足個人化的時尚題材與靈感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